樂譜分析及整理
又一首從頭到尾都可抖音的練習曲-->韓德爾歌劇詠嘆調Ombra Mai Fu (2025/03/09)
曲子由來 :
1. 這首曲子是韓德爾歌劇(Xerxes)中的一段詠嘆調, 當波斯國王看到暴風雨過後沒被影響的梧桐樹有感而發, 讚嘆大自然的詠嘆調
樂譜參考 :

樂譜解析 :
1. 本曲是極緩慢板(Largo)的3/4拍子, 開頭有14小節的鋼琴前奏
2. 第15小節的第2拍開始就是一個持續長達6拍的音符
3. 有幾處休止符(15/25/33/38/62/70/75小節)/附點音符(17/19/22/30/32/33/42/43等小節)要特別注意
4. 本曲因為是極緩板, 可練習長音, 以及音符的穩定性, 要注意休止符以及附點音符的長度, 整首曲子都可持續練習抖音
演奏參考 :








大提琴版本 HAUSER - Largo from Xerxes (Ombra mai fu) :

從頭到尾都可以抖音的練習曲(2024/11/24, 中華棒球隊冠軍日)
最近學習抖音的技巧, 的確有一些難度, 尤其是對我們有了年紀的人來說, 抖得不夠自然, 真的需要一些時間練習, 前一陣子在Youtube上看到一首曲子"Danny Boy"(原名是"Londonderry Air"), 曲子算簡單, 而且整曲由第4弦一直上升到第1弦, 全部的弦都可以練習到, 如果要練習高把位也可以, 可讓我們掌握較高把位音階之間較小的間距並熟悉高把位的聲音, 以下也參考包括海飛茲以及帕爾曼及年輕的高木凜々子等演奏的錄音及錄影(網路上這首曲子不同調的版本還不少, 這裡選C大調讓大家較簡單上手), 整首曲子可以從頭抖音到結尾(很符合海飛茲的演奏風格), 希望幫助大家學習抖音的技巧 !
1. 曲子前半段由第4弦開始, 若要練習高把位可在20小節前都由第4弦演奏
2. 由第21小節到36小節可由第3弦及第4弦演奏(高把位), 較低把位可由4/3/2弦演奏
3. 41小節到72小節是重複5~36小節, 只是升高八度
4. 最後一個樂句重複第一段的最後一句(33~36小節)當作結尾並漸慢結束
5. 第16小節最後一個音大部分樂譜是用So, 海飛茲的錄音好像是用升So, 似乎為了要全程抖音才用升So(因為So是第4弦最低音, 要抖音的話會有問題), 這裡用升So好像也還可以不會太不協調
按下圖可下載樂譜PDF檔 :

海飛茲的錄音 :

高木凜々子演奏(後面後半段樂句再升高八度的部分很精彩) :

帕爾曼的錄音 :

高木凜々子與大提琴的演奏 :

抖音樂譜分析 (友誼地久天長 / 天鵝湖組曲)
1. 最近開始練習抖音, 高老師也幫大家找到適合練習抖音的樂譜, 「友誼地久天長」以及「天鵝湖組曲」就是兩首適合的曲子, 不會太複雜, 但是總覺得練習的時候, 要一面看譜又要一面看手指按弦的正確性 (畢竟練習得不夠, 手指肌肉的記憶還是不夠確實), 還要配合手指的抖音練習, 真的覺得無法一心三用, 總覺得演奏時沒有“空檔”可以抖音。
2. 因此, 還是先試著將譜背下來, 這樣就可以將“一心三用”簡化到“一心二用”, 或許是個練習抖音的方法。
「友誼地久天長」樂譜分析 :
這首曲子其實是C大調五聲音階(只有Do/Re/Mi/So/La幾個音), 之前練習過的曲目中「望春風」也是一首五聲音階的曲子(G大調五聲音階, So/La/Si/Re/Mi), 所以應該不難記憶。
A. 曲子第一句先由So開始琶音向上到Do, 重複幾個Do後再琶音向上到Mi, 在Mi開始音階向下到Do再向上到Mi (Mi/Re/Do/Re/Mi), 再琶音向下到Do再琶音向上到La (Do/Do/Mi/So/La)。

B. 第二句再由La逐漸向下回到Do (La/So/Mi/Mi/Do/Re/Do/Re/Mi/Do/La/La/So/Do)。

C. 第三句前面模擬第二句, 後半句向上回到La (……/La/So/Mi/Mi/So/La)。

D. 第四句由高音的Do開始其餘與第二句相同。

E. 此曲的第一聲部只用第二把位即可演奏(樂譜下方也有說明第一聲部是練習第二把位), 所以左手沒有大幅度的變化, 應該不難才對。
F. 此曲多處Mi/Mi或La/La處第一個音都是空弦, 第二個音是下一弦的第三指(第二把位), 主要也是在訓練這個音的音準(與上一弦的空弦核對)
G. 演奏時四分音符處(較長的音)就可以試著抖音。

「天鵝湖組曲」是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的一小段內容, 感覺是在練習第一把位及第三把位間的切換, 以及A弦及E弦第三把位的幾個音階練習, 所以似乎也不會太難。
「天鵝湖組曲」樂譜分析 :
A. 第一句是由第三把位的一個音Fa# (D大調, 第三指)馬上接第一把位的音階Si/Do#, 再接第三把位的Re/Mi/Fa#, 再接Re/Fa#/Re/Fa#, 再回到第一把位琶音Si/Re/Si/So/Re/Si(第一指可保持不動)。

B. 第二句由第三把位的音階向下Mi/Re/Do#, 再接到Fa#, 後面與第一句相同。

C. 第三句可算是A弦及E弦第三把位的音階練習, 由Si開始音階盤旋向上到高八度的Do#再琶音向下到Re (Do#/Si/Fa#[第一把位]/Re), 再接音階向下到Si (Do#/Si)。

D. 第四句與第三句幾乎相同, 只是最後一個小節音階上到Do(還原音), 再接琶音 (So/Mi/So), 再接三音演奏(Re/Si/Fa#)。

E. 第五句開始由音階開始(Si/Do#/Re/Mi/Fa#)(也是第一把位接第三把位), 再接琶音Re/Fa#/Re/Fa#(低八度)/Re/Fa#/Re, 接著是結尾漸慢漸小聲Si(二分音符)/Si(二分音符)/Si(附點二分音符)。

F. 此曲也是在一些較長的音符處可以試著抖音。

Mojito樂譜分析
2024/03/31 (05/09更新)

「Mojito」樂譜分析 :
1. 此曲為Bossa Nova風格, 源自南美洲, 屬於拉丁爵士音樂, 曲調輕鬆慵懶
2. 開始有2句向上琶音(Mi, La, Do)搭配下樓梯型的音階逐漸往下, 由高音的Mi連續音階向下(Mi,Re,Do), 再向上1個音(Re), 再向下3個音階(Do,Si,La), 再向上2個音階(Si,Do), 再琶音向下(La), 2句尾部有小變化(第2句少了La)
3. 或者說第2小節是W型音階(Mi,Re,Do,Re / Do,Si,La,Si)並且有向下的趨勢
4. 前面2句重複一次
5. 中間2句都以分弓演奏, 凸顯快速清楚的旋律(中間的停頓後, 持續以上弓演奏)
6. 多處2相同樂句的尾部都有小變化(見粉紅色及綠色標示部分)
7. 最後2句相同 (中間的停頓後, 持續以下弓演奏)
弓法 :
8. 整曲的樂句都是以上弓開始, 除了中間2句為分弓演奏之外, 其餘都是一弓2個音階
9. 最後一句開始有La/La/Mi/Mi 4個音, 第一個La為下弓, 後面La/Mi為上連弓, 後面的Mi再與下一個音Re下連弓, 後面就依循2個音一弓的原則
10. 第1把位應該就足夠演奏
茉莉花樂譜分析
2024/03/30


「茉莉花」樂譜分析 :
1. 此曲為練習把位的移動琴弦技巧, 隨著音階逐漸降低, 由第5把位開始, 由第3指的帶領下從第1弦開始逐漸向第2弦/第3弦移動
2. 重複第二次時向下8度音, 小提琴的相鄰琴弦為5度音, 所以把位由第5把位調整為第2把位, 同樣由第3指的帶領下, 由第3弦/第2弦逐步轉為第4弦/第3弦演奏
3. 最後1句調高8度,並改為第3把位(改到第2弦第1指開始), 最後1音再高8度
4. 第5把位與第2把位的手型相同(差八度音), 只是應該會感覺到第5把位手指較靠攏, 而第2把位手指較分開
5. 要注意幾處附點音符
6. 指板參考如下圖 :

Air on the G String
2024/02/09
Air On The G String
Air on The G String (G弦上的詠嘆調, 或稱為G弦之歌)原曲來自巴哈的第三號管弦樂組曲(作品BWV 1068)的第二樂章Air, 由德國小提琴家奧古斯特·威廉密(August Wilhelmj)改編而成
全曲由小提琴的G弦(最低音的第4弦)演奏, 最高音到達降記號的B4, 所以對於高把位音符的位置要夠熟悉才能掌握音準
此曲有以下3項重點 :
1. 節拍的掌握 : 剛開始就是一個全音符(4拍)連弓加上第二音節的最前面八分音符(半拍), 全曲也有許多的三十二分音符, 更有雙附點八分音符, 曲子熟練後節拍才能掌握的比較好(也可以聽網路上的演奏都很精彩[底下有附連結])
2. G弦演奏 : 都在同一根弦上演奏, 考驗對同一條絃上其他位置的熟練度, 最高音到B4b, 把位雖然不是太高, 但是在G弦上本來就比較遠不好按, 也可以演奏看看非僅G弦的版本, 熟練後再以G弦演奏
3. 音準 : 因為都在同一條弦上, 較高音的部分間隔逐漸變窄, 要發音準確的確需要熟練高把位的音符
樂譜參考 :

指板參考 :

網路上的演奏欣賞 (有好幾位用的都是名琴喔) :
1. 巴哈《G弦詠嘆調》, 高木凜々子小提琴頻道

2. BACH: Air on the G String | Antal Zalai, violin

3. Air On The G String, J. S. Bach - Anastasiya Petryshak

4. Kyung-Wha Chung : J.S.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arr. from Orchestral Suite)

5. Bach's 'Air' Anne Akiko Meyers & Reiko Uchida

6. J. S. Bach - Air [Violin Solo] Roman Kim (一人弦樂團演奏)

7. 大提琴版本 :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 CelloDeck

平安夜雙音演奏挑戰
平安夜(小提琴二重奏)
聖誕節快到了,高老師最近讓我們練習一首平安夜,可用兩聲部演奏,因為兩個聲部大多都是差三度音,因此突發奇想是否可用小提琴雙音演奏的方式,一個人就可以演奏兩個聲部
平安夜(小提琴雙音演奏版)樂譜
我將樂譜整理寫在一起,在雙音演奏時看譜方便,上面也概略標記了指法,大家可以自我挑戰一下(很難! 我們基礎還不夠,不建議輕易嘗試!)

可能遇到的問題 :
1. 因為大家還是初學(也學了2年多了),在雙音演奏上還沒有基礎,挑戰不小
2. 雙音演奏對於弓的控制穩定性要足夠,否則角度稍有偏差則兩條弦力量不平均時,兩個音的音量會不平衡
3. 按在兩條弦的手指經常會碰到旁邊的弦,若碰到旁邊發聲的弦則聲音會被影響,所以手指需要彎曲以避開旁邊的弦,挑戰也不小
4. 兩條弦按的位置不同,造成弦的高低不一定相同(尤其較高把位按下後弦下沉較多,例如下圖的第1個音第2把位的4指),更增加一些難度

5. 感謝高老師指導, 樂譜已經調整如下 :

大家不妨試試看,若我整理的譜指法有不妥之處,也請高老師指正,本文底下的評論區也歡迎留言 !
Ševčík把位練習Op.8第8首樂譜分析
說明 :
1. 前面的幾首把位練習大部分是漸進式的移動把位(例如1-2 /2-3把位)相對較簡單
2. 這首開始將把位變化稍微拉大(跨把位例如1-3 / 2-4 / 3-5 / 4-6 / 5-7 / 6-8等)
指法分析如下 :
1. 每小節相同,只是全音/半音有小差異,因為是C大調,遇到Mi-->Fa / Si-->Do時要注意一下而已[手指靠攏])
2. 以第一小節為例,第1個音符是第1指(第1把位),第2個音符馬上變成第3把位(還是第1指) :
第1指 La-->Do (第1把位移到第3把位)
3. 第3個音符是第4指,原先第1指在Do,此時應該很順的第4指會概略就在Fa的位置
4. 第4個音符回到第1指的第1把位,並且連續音階後再回到第1指的La : La/Si/Do/La
5. 最後一個音符是第4指直接到Fa (轉到第3把位)
6. 但是我們練習時老師協助加入一個經過音(第3把位的第1指Do),讓我們熟悉並了解相對的位置(因為變換把位[1到3把位]又變換手指[第1指到第4指]對我們是稍微複雜了一點)
加一個經過音說明如下 :

Ševčík把位練習Op.8第8首樂譜參考 :

演奏示範 :

第3至5把位演奏示範(4/17上課內容) :
